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使用ECMO(体外膜氧合)技术成功救治了一名疑难危重患者,在患者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ECMO(体外膜氧合)技术为其羸回了生机,也充分展现了我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医疗实力。
病情危急,诊断复杂
68岁的钟先生(化名)20年前曾因胃癌接受了胃切除手术。近日因“咳嗽、气喘3天”,初步检查显示少许肺部炎症。然而,对患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后却显示患者右房右室显著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动脉压中重度升高,左房左室大致正常。进一步检查和中心静脉置管监测显示:患者血压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下仍维持困难,乳酸持续大于15mmol/l、D2-二聚体显著升高、CVP高达40cmH2O,提示存在右心房压力过高,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患者被高度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然而,肺动脉CTA却未能明确显示出栓塞征象。这一矛盾的结果让诊断陷入困境,我科立即组织呼吸科、心内科相关专家联合会诊,并完善肿瘤标记物提示细胞角蛋白等显著升高,经抽丝剥茧的排查和探讨,团队锁定病因考虑为“肺动脉栓塞(瘤栓形成)”;此时,进一步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患者已出现右心功能衰竭和梗阻性休克,生命体征急剧恶化。
生死时速,ECMO保驾
在患者生命随时可能终止的危急时刻,我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迅速反应,决定采取ECMO支持治疗。ECMO的使用为患者的心肺功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不仅缓解了右心房室和肺动脉的压力,更为后续的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ECMO的支持下,团队迅速展开综合治疗: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者氧合状态,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精准控制液体平衡,并辅以抗凝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ECMO运行期间,医疗团队24小时不间断监护,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10余天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的症状逐步改善。乳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内,右房右室恢复了正常大小,肺动脉压降至正常范围,心功能逐渐恢复,血管活性药物得以顺利停用。最终,患者成功脱离了ECMO、CRRT及呼吸机的支持,转入普通病房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ECMO,即体外膜氧合,是一种用于替代或辅助心肺功能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它主要适用于心源性休克、严重肺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近年来,随着ECMO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危重患者得以重获新生。它不仅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此次成功救治不仅展现了我院重症医学科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体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快速诊断到精准治疗,从ECMO的使用到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医护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未来,我院重症医学科将继续秉承“生命至上,救死扶伤”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更多疑难危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