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年——盘点五大减重药物
体重管理年来啦!
随着公众健康观念的进步,“体重管理”已逐渐成为全民热点。就在今年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一时间,“国家不同意你胖”“国家喊你减肥”等话题冲上热搜。
肥胖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慢性代谢性疾病”,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等数百余种疾病强相关,还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其危害远超外貌焦虑。体重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个体性的工程,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减重药物的应用已成为肥胖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群众对于如何科学药物减重的认识仍有一定局限,导致各类减肥产品打假事件层出不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真正的”减重药物!

不是所有的减肥产品都是减重药物
“减肥药”是公众自行用药翻车的重灾区,各种“网红神药”引起不良药害事件屡见不鲜。减重药物作为一种药品,有自己的“身份证”,那就是“国药准字”,即药品批准文号,会明确标注在药品包装上。其次,减重药物一定是在专业医师充分评估后方可起始应用,同
时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定期进行规律随访,监测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切不可盲目跟风或滥用。
国内获批上市的减重药物有哪些?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目前在我国共有5种药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成年原发性肥胖症患者减重治疗,包括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将一起从药物类别、减重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盘点,帮助大家深入认识这些减重药物。
一、药物类别与减重效果
近些年来,减重药物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 RA)为基础的新型减重药物不断问世,减重效果也不断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超重还是肥胖患者均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石,在此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减重药物,想“躺着瘦”是不可取也不科学的!此外,研究表明应用减重药物12~24个月时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在3.1%~11.9%,这看起来与以往一些所谓“减肥神药”的功效要差得远了,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科学减重要循序渐进,所有“暴瘦”的后续都难免迎来加倍反弹。

二、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奥利司他是一种脂肪酶抑制剂,通过作用于胃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活性位点,使脂肪酶失活,影响三酰甘油的吸收,因此用药过程中常见腹胀、脂肪泻等副作用。有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胆汁淤积症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奥利司他。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都可以通过降低下丘脑食欲调控、调节奖赏系统控制进食行为、延缓胃排空等效应,从而发挥减重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种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科学减重的关键原则
◆ 药物非万能:所有药物均需配合饮食管理与运动,长期体重维持依赖行为改变。
◆ 个体化选择:需根据BMI、并发症、药物耐受性制定方案(如糖尿病患者优选GLP-1类药物)。
◆ 警惕“神药陷阱”:非正规渠道的“网红减肥药”可能含违禁成分(如西布曲明),引发心律失常甚至猝死风险。
◆ 长期监测:减重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定期评估肝肾功能及代谢指标,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减重,安全用药!
结语
时至今日,减重药物已从单纯的体重控制发展为改善代谢健康的综合工具。然而,药物仅是体重管理拼图的一部分,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仍是基石。未来,随着GLP-1/GIP/胰高血糖素受体三重激动剂等新药进入临床,减重治疗将更加精准,但大家一定要牢记——“管住嘴、迈开腿”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健康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