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小创意 人文大关怀——盘点我院那些暖心的护理“神”器

发布日期:2024-03-13 浏览量:

自制的软垫圈,变成预防压疮的护理“神器”;新型骨科病号服,解决骨科外固定支具患者穿衣不便难题;荧光棒的启发,“会发光”的夜间呼叫铃就此诞生……近几年来,一个个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小创意在护理团队的努力下,变成一件件暖心的护理“神”器。

 

半封闭病房不封闭的爱护

“2小时翻身、涂润肤霜、减压贴应用…”重症医学科病房里,护士们正忙碌着。一直以来,避免患者压力性损伤是临床的护理重点之一,而在没有家属陪伴的重症医学科,预防压疮更是护理的重中之重!

重症患者大多呈昏迷状态,无法自主翻身,加之病情限制的强迫体位及低蛋白水肿等,这些都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发因素。为有效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的发生,让长时间卧床患者更加舒适,护理小组决定用枕芯中的聚酯纤维自制软垫圈,对易受压的骨隆突处用进行架空。使用方法是1—2小时后取出,半小时后再放入或转动软垫圈更换受压部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

“我们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作大小不一的软垫圈,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陈雪仙如是说。

同样没有家属陪护的新生儿科也在优质护理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实际情况,让家长入病室对婴儿进行抚触、探视时让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等。为了给足新生儿们安全感,减少新生儿对陌生环境的应激,护理团队也借鉴了其他团队的“奇思妙想”,制作出形状犹如母亲的子宫的“鸟巢”床垫。

 

改进一小步关爱一大步

预防患者跌倒,对护士来说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日常的口头宣教、警示标识以外,护士在病房改造和细节把控上也投入不少心思。前不久,我院神经内科的护士们就将呼叫铃全给贴上了“荧光贴”。

“我们科室老年和行动不便的患者居多,在一次预防跌倒的学习中,有护士就提出了这个想法,我觉得很不错。”神经内科护士长冯秋红在谈及“会发光”的呼叫铃时说道。其实不仅呼叫铃会发光,神经内科的电灯开关在夜间也会“发光”,大大提高了患者夜间治疗、如厕、呼叫护士的便捷性。

除了压疮、跌倒,管道滑脱也是临床护士的“噩梦”之一。为降低管道滑脱概率,肝胆胰脾外科护士长余幼凤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了引流管道“双固定”的改良。

早前,患者的引流管只有一个固定,即在管道与皮肤处,用缝线进行固定。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理念不断深化,患者翻身、下床时导管滑脱偶有发生。而后,在各方的借鉴下,用胶布将引流管二次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逐渐形成常规化。但有些胶布会引起患者不适。了解到3M胶布透气性较好,护理小组便采用该材料,并固定胶布的剪裁方式、大小和固定方式,以保证使用效果。自从使用“双固定”后,肝胆胰脾病房患者导管滑脱率大大降低,“双固定”也成为全院预防导管滑脱的常态化措施之一。

 

贴心小创意 浓情大关怀

在骨科,许多患者戴着骨科外固定支具,给正常的穿戴造成很大的困难。

新型骨科病号服应用以前,很多患者经常将手术时穿的衣服穿到出院,舒适度大大降低;还有一些患者会让家人找到裁缝店,制作非常宽松的衣服,出院以后就扔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些患者因为患肢肿胀明显、肥胖找不到合适的衣服或屈伸肢体会造成疼痛等原因,躺床时索性不穿病服,隐私无法得到保护,又容易着凉。为改善这些情况,骨科护理小组共同努力制作出了新型骨科病号服。

“新型骨科病号服是利用传统病号服进行改良,病衣、病裤的衣袖和裤管外侧袖口至领口、裤脚至腰带均设开口,两侧的开口边缘分别是用魔术贴的正反面材质,在两旁分别增加有扣眼的呢绒皮筋和纽扣。病裤裤头前后由腰带连接,腰带是用有扣眼的呢绒皮筋,在裤头的前片两侧分别缝有纽扣。这样既能满足骨科外固定支具患者、有引流管患者的个性化穿戴需求,也能提升我们护理工作效率。”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护士长何锦文介绍说。

在消化内科的走廊上,如果你见到一位患者挎着病号服制作的布包,那布包里很可能放着他的引流袋。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消化科住院的李先生就受益于该项小发明,因身材较胖,每次下地的时候还要拎着一大袋引流袋,既重又不方便。这次住院的时候,主管护士递给了他一个布袋,李先生看着虽简单却凝结用心的袋子笑着说:“你们护士的手真巧,这个袋子让我方便很多呢。”

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改善,让工作效率和护理效果得以提升。小创意不仅展现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也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她/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用心,让每位患者感受到在对抗疾病这条路上,有一群富有爱心的同路人在暖心陪伴。

“虽然是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但也希望能透过我们的用心去解决一些护理问题,进一步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护理部主任吴碧昭表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