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诊时间:2025年02月20日
主诉:发现尿泡沫增多20年,腰酸乏力1月。
病史: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无尿频尿急、尿痛、浮肿等伴随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因症状轻微未系统治疗。1月前因活动后加重,就诊当地医院,泌尿系B超提示“左肾92mm×38mm×37mm,右肾93mm×38mm×37mm,双肾慢性肾损害改变”;肾功能示“肌酐405μmol/L,尿酸421μ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08g/L;尿常规示尿蛋白2+。刻下症见:腰酸乏力,活动后尤甚,时感头晕,面色少华,口不干,纳食减少,夜寐安,大便稍干、每日1次,小便量可、泡沫仍存,舌淡红、舌下络脉迂曲,苔薄白微腻,脉细弦。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5年,长期口服降压药物(具体不详),血压控制尚可。无药物过敏史。
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慢性肾炎、肾性贫血;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
西医治疗:嘱优质低蛋白、低盐低嘌呤饮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予降尿酸、改善肾性贫血、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
中医诊断:肾衰病肾虚湿瘀证
辨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病程迁延20年,肾元久损,腰失荣养故腰酸乏力;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虚日久累及脾土,脾失健运则纳少、面色少华;脾肾亏虚,水湿运化无权,停滞体内则苔薄白微腻;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则舌下络脉迂曲;脉细弦为肾虚湿瘀之象。
治法:健脾益肾、和络泄浊。
处方:续断15g,槲寄生15g, 狗脊15g, 太子参20g,生黄芪30g,炒白术10g,薏苡仁30g,菟丝子15g,制何首乌15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土茯苓30g,制大黄10g,炒麦芽20g,14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分温服。
医嘱: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油腻及发物;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适度休息,避免劳累,勿熬夜。
二诊:2025年03月04日
患者服药14剂后,腰酸乏力较前明显减轻,纳食转佳,大便质软、每日2次,小便泡沫减少,仍时感头晕,无其他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肾功能示:尿素氮13.5mmol/L,肌酐368μmol/L,尿酸301μmol/L;血红蛋白112g/L。
西医治疗:同前,继续维持原方案。
中医辨证:患者脾肾之气渐复,湿浊渐化,但头晕未除,考虑肾虚日久肝失所养,肝阳偏亢。
治法:健脾益肾、和络泄浊之法,佐以平肝潜阳。
处方:原方去炒麦芽、炒稻芽,加天麻15g、钩藤15g(后下)。14剂,煎服法及医嘱同前。
三诊:2025年05月30日
患者头晕症状明显改善,腰酸乏力基本不显,纳寐正常,大便质软、每日2次,小便泡沫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复查肾功能示:尿素氮20.7mmol/L,肌酐311μmol/L,尿酸301μmol/L;血红蛋白115g/L;尿常规示尿蛋白±。
西医治疗:同前,定期监测血压、肾功能及血常规。
中医辨证:肾虚湿瘀、脾肾两虚
治法:继守前法,巩固疗效。
处方:二诊方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
后续:患者门诊定期随诊,每1-2个月调整处方一次,坚持健脾益肾、和络泄浊为主法,病情稳定,肾功能指标持续改善,未进入透析治疗,随访1年,肌酐维持在400-500μmol/L之间,生活质量良好。
按:本案患者慢性肾炎迁延20年,终致肾衰病(慢性肾脏病5期),核心病机为肾虚湿瘀、脾肾两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者互资互用,肾虚日久必累及脾,脾失健运则水湿内生,久病入络则瘀血内阻,形成“虚、湿、瘀”三者交织之证。《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明确脾在水液代谢中的关键作用,患者苔薄白微腻,正是水湿内停之征;《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舌下络脉迂曲则为瘀血之明证,故治以健脾益肾、和络泄浊为核心。
方中续断、槲寄生、菟丝子、制何首乌益肾填精,强腰固本;太子参、生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运化水湿;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化浊解毒;赤芍、丹参、川芎、红花活血化瘀、疏通络脉;制大黄通腑泄浊,使湿瘀之邪从下而出;初诊加炒麦芽助运和胃,改善纳差。二诊时纳食转佳,而头晕未除,乃肝阳偏亢之象,故去麦芽,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标本兼顾。三诊诸症改善,肾功能显著好转,守方巩固,终获良效,延缓了透析进程,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诊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