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月经是女性身体气血、脏腑、经络功能是否协调的“一面镜子”。经期时,血海由满而溢,胞宫泄而不藏,身体处于一种“气血骤虚”和“血室正开”的特殊生理状态,此时,身体抵抗力较弱,外邪容易乘虚而入。因此,中医在经期的养生原则是:避邪固本,调和气血。
一、经期“宜做”—— 顺应生理,扶助正气
1.保暖避寒,重中之重
穿着:一定要穿能盖住腰腹和后背的衣服,护住“任督二脉”和肾脏。脚部保暖同样重要,可穿袜子睡觉。
热敷: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热敷小腹和后腰,能有效缓解宫寒引起的痛经。
饮食:多喝温水、红糖姜枣茶(生姜散寒,红枣养血)。
2.饮食温热,健脾养血
主食:多喝温热的小米粥、糯米粥,能健脾养胃,补充津液。
肉类:适量食用羊肉、牛肉、鸡肉等温性肉类,或喝些鸡汤、排骨汤。
蔬菜:选择温性蔬菜,如韭菜、南瓜、蒜苗等。
调味:烹饪时可适当加入姜、葱、蒜、小茴香等温性调料。
3.情绪舒畅,勿扰肝气
通过听舒缓音乐、静坐、阅读、与朋友温和交谈来疏解情绪;轻轻按揉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有助疏肝解郁。
4.作息规律,静养阴血
保证睡眠,避免熬夜;不要安排过重的工作和劳动。
5.适度慢动,以通为补
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不感到疲劳为度。推荐散步、舒缓的瑜伽拉伸、太极拳。
二、经期“忌做”—— 避免伤正,防邪内陷
1.严格忌口生冷寒凉
生冷食物(冰淇淋、冷饮、冰镇水果)和寒性食物(螃蟹、西瓜、苦瓜、绿豆)会直接损伤人体阳气,造成“寒凝血瘀”,引发或加重痛经、月经推迟、经血量少、颜色深暗、血块增多。
2.避免辛辣发物,防动血耗血
辛辣(辣椒、花椒、芥末)和燥热食物(羊肉、榴莲等过量食用)以及“发物”(如海鲜),容易助生内热,迫血妄行,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鲜红、或引发皮肤痤疮。
3.严禁劳累、剧烈运动和房事
劳累/剧烈运动会耗伤气血,导致气虚不固,引起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房事极易导致外邪(细菌)直入胞宫,引发感染和妇科疾病。
4.远离湿气,禁止盆浴游泳
经期毛孔、胞宫都处于开放状态,盆浴或游泳会让湿气寒气直接侵入体内,可能导致带下病、月经淋漓不尽。
5.慎用活血化瘀药物
经期应避免服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或保健品,如藏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以免导致经血暴下。
中医的经期养生,本质上是顺势而为。通过保暖、温养、静心、慢动来辅助身体顺利完成这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长期坚持,不仅能安然度过经期,更能从根本上改善体质,焕发健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