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平,男,12岁,2017年4月12日
初诊:3月中旬患猩红热,4月初出现面、肢浮肿而在私人诊所就医。查见咽红,扁桃体Ⅱ°肿大,颌下淋巴结如蚕豆大有压痛,发热。尿检颗粒管型++,脓细胞++,红细胞少许,诊断为急性肾炎而入当地卫生院治疗。使用青霉素肌注,高烧不退,遂于4月12日就诊我院门诊。症见发热无汗。咽痛唇燥,左侧乳娥红肿,口唇碎裂,皮肤已脱屑,但仍继发红痧,苔色灰黑。风热时发,内蕴入于肾,又夹痰热内蕴,拟疏风透达清热解毒,兼以化痰。
连翘12g 大力子9 g 前胡9 g 银花30 g
僵蚕15 g 元参15 g 白鲜皮12 g 桔梗6 g
生地12 g 沙参15g 黄芩2g x2剂。
4月14日 二诊:发热未退,体温38.5度,舌缘碎糜,左侧乳蛾红肿未消,唇焦干而裂,鼻衄,量不多,苔仍灰黑,肺胃热毒未清,痰火内蒸,拟方清热解毒,佐以疏达。
薄荷3g(后入) 马勃3g(后下) 桔梗6g 僵蚕12g
银花30g 连翘12g 元参15g 麦冬15g
石斛12g 石菖蒲3g(后下) 栀子3g 远志6g
川贝粉4g(冲入) 芦根30g ×2剂。
4月16日三诊,前两次就诊投清热解毒之品,热势下行。但入晚体温仍高(38.0度),咽已不痛,苔灰已化,鼻衄亦止,脉细,贫血貌。拟清热育阴。
薄荷3g(后入) 银花20g 玄参15g 枸杞子12g
麦冬10g 桔梗3g 僵蚕12g 石斛18g
连翘15g 川贝粉3g(冲入)芦根30g 茅根30g ×2剂。
上三诊皆注重清解,服至四月下旬而热恋不退,入晚仍在38.0度左右,血尿未止。扁桃体已不肿大,皮肤脱屑较多,皮疹未见,纳少,汗多,苔白腻,脉细弦,面微肿。余毒未清而肾气受损,从清热凉营另加补气敛汗之品。
生黄芪18g 银花20g 连翘12g 元参12g
茅根30g 芦根30g 赤小豆15g 丹皮9g
赤芍9g 生薏米18g 茯苓12g ×2剂。
服药后体温下降,遂以上方补气黄芪加至30g,并增补补肾养血之磁石12g。服至5月2日,症情继续好转,午后仍有低热,贫血貌,脉细弦,苔薄白。热毒渐清而肾气未复,继以原法,增以补肾健脾之品。
生黄芪30g 银花12g 丹皮9g 赤芍9g
怀山药12g 茯苓9g 枸杞子12g 佛手12g
茅根30g 芦根30g 薏米18g 牛膝9g
赤小豆9g
以上方法服至6月8日,病情明显好抓,肾气渐复,午后有低烧,有时咽痛。气阴两伤,脾肾双亏待复,然肺中余热未尽,故从虚劳论治,补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肺降火为主。
黄芪30g 地骨皮9g 白薇9g 茯苓12g
生薏米12g 冬虫夏草3g 骨碎补9g 磁石15g
元参12g 佛手9g 阿胶3g 沙参15g
茅根30g 芦根30g
服至7月2日,精神好转,面色红润,体质渐复,尚觉腰酸,尿频,拟补肾健脾,渗利湿热。
黄芪15g 枸杞12g 菟丝子12g 芡实9g
元参9g 冬虫夏草3g 赤小豆12g 沙参9g
芦根30g 六一散9g(包)荷叶6g ×7剂。
按:肺主皮毛,咽喉乃肺胃通道之要冲,痰毒之邪上冲于咽则发喉症,外出与表,则发喉痧,治疗宜透表解毒,弱疫毒之邪失于透达,化火入营,而营热又不得透邪转气,则下陷入肾,复发肾炎。治疗仍宜疏透表邪,解毒凉营,渗利湿热。本例一、二诊以疏表透邪,清咽解毒法,用柴胡、薄荷疏表透邪,银花、连翘、牛蒡子、山栀、黄芩、桔梗、马勃、僵蚕、沙参、元参清肺利咽解毒。生地、石斛、麦冬养阴清热。4剂后,热势减轻,咽已不痛,红痧不发,苔黑得化,鼻衄亦止。入晚发热,此正虚不能托毒外出之征。乃于原方中酌减清解之品,加补气托里之黄芪,育阴敛汗补肾养血、健运脾肾之药,渗利湿热之茅根、芦根,连服月余,而使肾气渐复,病情向愈。不可概括急性肾炎不能补,本例在大量清解药中,加入一味黄芪,对本例的转机起了很大作用。黄芪为补中益气、实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品,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因此于肾病之水肿、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多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