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某,女,73岁,离休干部。
现病史:患者6年前始发咳喘,咳吐痰多,色白质稀,呈泡沫状,胸闷气促,易感外邪,感邪即发,咳喘日甚,3年后感心悸,动则尤甚,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双下肢水肿,经某院查肺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现诊见咳嗽,咳痰量多稀白,呼吸困难,张口抬肩,动则益甚,胸闷如窒,胸痛牵及背部。
体检:面部虚浮,色显晦暗,口唇发绀,胸部望之膨满,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下肢水肿,按之凹陷。舌暗红,苔腻微黄,脉沉细弱。
中医诊断:肺胀(肺脾气虚,痰浊壅肺)。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治法:益气化痰平喘,通阳化瘀止痛。处方如下:
杏仁10克,冬瓜仁12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百部12克,桔梗12克,鱼腥草15克,生黄芪30克,葶苈子10克,五加皮3克,云茯苓30克,三七粉(包)3克,赤芍药15克,薤白9克,丹参15克,川芎9克,枳壳10克,茜草10克。14帖。
按语:患者久病咳喘,损伤正气,致肺脾气虚,肺虚不能宣发布散津液,津聚成痰,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上渍于肺,痰浊壅肺,肺失宣降,气机不利,故反复咳嗽咳痰,气喘,胸闷;肺气虚卫表不固,故易感外邪,感邪即发;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致痰瘀交阻,致心脉痹阻不畅,故见胸闷胸痛,心悸,面唇紫绀;痰瘀交阻于肺,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故见胸部膨满;肺脾气虚,累及心阳,阳气不能化气行水,水饮内停,故见双下肢浮肿;舌暗红,苔腻微黄,脉沉细弱亦为正气亏虚,痰瘀内阻兼有化热之象。综合症、舌、脉,此证属胸阳不展,心脉痹阻。方中以桑白皮、地骨皮、鱼腥草、杏仁、冬瓜仁、炙百部化痰清热,止咳平喘;黄芪补肺脾之气;丹参、川芎、茜草、三七、赤芍活血化瘀;葶苈子、五加皮、茯苓泻肺利水消肿;薤白通阳散结;桔梗、枳壳升降气机。肺胀虽病机复杂,但总属本虚标实之候,痰瘀互阻是其标,心肺气虚是其本。临床上应注意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急性发作期以治标为主,慢性缓解期以治本为主,本例为急性发作阶段,标实包括痰热、血瘀、水饮、气结等,故在治标方面使用了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通阳散结与理气宽胸等,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组方严谨,遣药精当,故能取良效。经治疗两周,患者咳喘渐平,痰量减少。遵原方义继服两周,胸闷气短亦较前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