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传承

    经验传承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验传承 > 正文

    慢性肾功能不全医案

    2025-04-09    张荣东 点击:

    陈某,男,63岁

    初诊时间:2019年09月20日,立冬

    主诉:发现尿泡沫增多20年,腰酸乏力间作5年。

    病史: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无其它明显伴随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未坚持治疗,2014年5月自觉腰酸乏力,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未坚持治疗,2019年11月13日因腰酸乏力再发于当地医院查泌尿系B超提示“左肾92 mm×38 mm×37 mm,右肾93 mm×38 mm×37 mm,双肾慢性肾损害改变”,肾功能示“尿素氮28.7 mmol/L,肌酐786 μmol/L,尿酸521 μmol/L”,其他检查“血红蛋白108 g/L,尿蛋白2+”。刻下:腰酸乏力,时感头晕,面色少华,口不干,纳少,夜寐安,大便稍干、每日1次,小便尚可,舌淡红、舌下络脉迂曲,苔薄白微腻,脉细弦。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5年。

    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5期-慢性肾炎-肾性贫血,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西医治疗:嘱优质低蛋白、低盐低嘌呤饮食,以控制血压、降尿酸、改善贫血、纠酸治疗。

    中医诊断:肾衰病肾虚湿瘀证

    治法:健脾益肾、和络泄浊。

    处方:续断15 g,槲寄生15 g,烫狗脊15 g,太子参2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10 g,制苍术10 g,薏苡仁30 g,菟丝子15 g,制何首乌15 g,赤芍15 g,紫丹参20 g,川芎10 g,红花10 g,土茯苓30 g,积雪草30 g,六月雪30 g,制大黄10 g,炒麦芽2 g,炒稻芽2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防寒保暖,忌辛辣刺激及发物,避免肾毒性药物。

    二诊:2019年09月4日:时感头晕,腰酸乏力减轻,纳食转佳,大便质软、每日2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复查肾功能示:尿素氮22.7 mmol/L,肌酐769 μmol/L,尿酸501 μmol/L。西药同前。中医守方去炒麦芽、炒稻芽,加天麻15 g、钩藤(后下)15 g,继服14剂。

    三诊:2019年09月18日:头晕改善,腰酸乏力不显,纳寐可,大便质软、每日2次,舌脉同前。复查肾功能示:尿素氮20.7 mmol/L,肌酐469 μmol/L,尿酸401 μmol/L。西药同前。中医守继服14剂,后门诊定期随诊。

    按:本案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讳疾忌医而致肾元受损,罹患肾衰病,腰为肾之府,肾元不足,腰失荣养而腰酸乏力;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虚则脑髓失养而见头晕之症;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精气,以生其形;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养其形,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生理上互资互助,病理上相互影响,肾病可及脾,脾病可及肾,脾病故见乏力、纳差、面色少华之征。

    脾肾俱伤必然导致水湿内停,《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了肺、脾、肾三脏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舌诊是判断患者有无水湿停滞的重要诊法之一,舌淡红苔薄白微腻为水湿停滞的重要依据。

    慢性肾脏病缠绵不解,脏腑虚损,气血郁滞成瘀,日久入络;《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素问·调经论篇》“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因此瘀血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可从患者的皮肤、舌质、舌下络脉进行判断,必要时可结合现代医学凝血相关理化指标进行判断,此患者舌下络脉迂曲已提示患者有明显的血瘀之症。治当益肾健脾、和络泄浊。方中续断、槲寄生、烫狗脊、菟丝子、制何首乌、太子参、黄芪、炒白术益肾健脾,加炒麦芽、炒稻芽健脾助运以恢复胃纳,赤芍、丹参、川芎、红花和络祛瘀,制苍术、薏苡仁、土茯苓、积雪草、六月雪、制大黄化湿泄浊。二诊时,患者腰酸乏力改善,胃纳转佳,但头晕仍在,乃肝阳偏亢,故继续益肾健脾、和络泄浊,佐以平肝,遂守方去炒麦芽、炒稻芽,加夏枯草、明天麻、钩藤以清热平肝。三诊时,患者诸症改善,复查肾功能明显好转,故守方续服善后。本案患者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进入终末期透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