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浊

发布时间:2016-12-15 发布人: 阅读

尿浊是指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时无疼痛感为主证,其中尿出白如泔水者称为白浊,而色赤者称赤浊。病因病机:多食肥甘、脾虚下陷、思虑过度或淋病过用通利而损及心肾气阴,劳倦淫欲过度或久病不复而使肾阳衰微。

诊断:以尿道流出混浊尿液为主要特征,一般无排尿频急或尿道涩痛症状;临床上遇有白色混浊尿液、血浆或牛奶样尿液或有乳糜血尿患者,应注意作尿液乳糜试验以明确诊断。少数乳糜尿可因结核、肿瘤、胸腹部创伤或手术、原发性淋巴管疾病(包括先天性畸形)所致,偶见于妊娠、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多由剧烈运动或进食脂肪餐等诱发,可结合病史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辨证论治:首先区分赤浊、白浊。白浊以小便浑浊,色白如泔浆为主证,赤浊以小便混浊夹血为主证。本病初起以湿热为多,属实证;病久则脾肾亏虚。治则:本病初起以湿热为多,治宜清热利湿,病久则脾肾虚弱,治宜补益脾肾,固摄下元。但补虚之剂中亦可佐以清利,清利之剂中,又可兼以补益,必须做到清利而不伤阴,补益而不涩滞。

分证论治:湿浊下注:突然小便浑浊,或尿如米泔,或如泥浆或色赤,或停放后小便胶粘浑浊,胸闷不适,纳谷不香,小便量较小无涩痛,舌苔腻或黄,脉濡数。清化湿浊,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化裁。

肝胆湿热:小溲热赤浑浊,短赤肿疼,口苦心烦,常伴有阴肿、阴疼、阴湿,胸胁苦满,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滑数。清利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下陷:尿浊如米泔,如泥浆,如胶粘,如败絮或尿中杂有油脂,光彩不定。本症以反复发作或使用渗利之品病情反而加剧,尤在多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及疲劳之后容易诱发。严重者发为尿赤浑浊如油珠。伴发小腹坠胀,尿急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苔薄或舌质淡,脉缓。益气升清化浊。补中益气汤合苍术散加减。

心虚内热:小便赤浊,心中悸烦,多梦少寐,惊惕不安,健忘梦遗,夜卧盗汗,或心中嘈杂似饥,舌赤伴痛,或红舌生疮,脉细数。养心清热。清心莲子饮加减。

肾虚不固:尿浊色白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形寒肢冷,腰脊酸软,下肢软弱,精神萎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尿浊色赤,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心烦口渴,夜寐不安,手足心发热,甚则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治宜益肾固涩。用大补元煎加味。

在治疗尿浊时应注意与膏淋及精浊的鉴别。尿浊与膏淋鉴别点在于尿痛与不痛,有痛者为膏淋。尿浊与精浊:精浊是指尿道口经常流出米泔样的糊状浊物,而小便并不混浊。见常伴有茎中灼热疼痛、尿频、尿急、尿痛等,或伴有会阴部重坠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