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证经验

发布时间:2015-10-28 发布人: 阅读

中医学文献中没有“慢性肾衰竭”的病名,但依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过程,可归结于“关格”、“肾风”、“癃闭”、“溺毒”、“虚劳”等范畴。《伤寒论·平脉法》指出:“关则不得不小便,格则吐逆”。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溺溲不通,非细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呕,名曰“关格”。 李中梓在《证治汇补》中说:“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因上而呕吐,阴阳闭绝,一日既死,最为危候。”《景岳全书·癃闭》则说:“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急证也。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侵肌肉而肿,泛及中焦则为呕,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则奔迫难堪,必致危殆。”这些描述与慢性肾衰竭晚期出现尿少尿闭、恶心呕吐等证候极为相似。但由于临床表现阶段及特点不同,辨证过程还须以病因病机为依据,并参照中医学“水肿”、“溺毒”、“虚劳”、“关格”等证。
1.1  CRF病因病机
导师认为由于CRF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多由外感风邪湿热,内伤情志、饮食劳卷、酒色无度等,致脾肾虚损,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开阖失司,日久气损衰惫,分清泌浊失司,浊毒内停壅滞,瘀血阻滞而发诸证。脾、肺、肾三脏功能虚损,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均可使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液平衡紊乱导致水湿停聚;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湿与热合,则形成湿热之证;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肾藏精”,内寓真阴真阳,阴虚日久则必伤阳,阳虚则清浊分泌功能减退,导致湿浊留滞;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脾阳亦伤,脾阳虚失其健运,则水谷生化乏源,无以化生精微物质,临床上出现贫血、倦怠、纳呆。此外,中医还有血水同源之古训,《素问·调经论》曰“瘀血不去,其水难成”;《金匮要略》谓“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谓“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所以,脾肾虚损,水湿不得健运而内蕴,因虚致瘀,血水同源,则必浊毒内壅留,血运受阻而瘀滞,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根据CRF的理论基础,导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脾肾阳虚、正虚邪实是CRF的主要病机。导师认为CRF是由于肾失开阖、脾失健运、湿毒潴留所致,温肾和中解毒是临床辨证论治之要点。祖国医学就CRF不同临床表现,分属于呕吐、关格、癃闭、水肿、虚损等范畴,认为其病机总属各种病因导致肾虚,肾之开阖不利,水湿、秽浊不得外排,积留体内而发病,久则生瘀,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
总之,本病涉及五脏六腑多个脏器,病机变化复杂,整个病变过程中以正虚为刚,邪实为目,属虚实夹杂之候,是本虚标实的重症。其病机之本是肾阳衰微,脾阳亏损,肾阴耗竭,肝阳上亢;真阳不足,真阴耗竭,并可阳损及阴,累及心、肝等脏。邪实主要是浊邪壅盛,弥漫三焦,导致气血瘀滞为患。水毒湿浊是贯穿始终之病邪;脾肾虚衰,浊毒潴留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而脾肾两脏则是损害的主要病位,整个病变过程中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
1.2   CRF辨证论治
以脏腑气血虚弱,尤以脾肾虚衰为主,湿浊邪毒壅阻为标。病变初期,以脾肾气虚兼风寒湿邪多见;病变中期,正虚渐甚,以气阴两虚,浊邪内壅渐重为主;病变后期,脾肾更亏,以脾肾阳虚挟湿热、瘀血、浊毒阻滞更为突出。
导师认为CRF辨证论治按临床症状及兼证常见的可分为以下三型:
 (1)湿毒中阻、三焦壅塞兼脾肾阳虚证症状:乏力,气短懒言,纳呆,腹胀,腰酸膝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甚则畏寒肢冷,面色白或晦滞,口淡不渴。舌淡体胖,或有齿痕,苔白或白腻,脉沉弱或沉弦。治法:补肾健脾温肾。方药:方选黄主任经验方,药用:紫苏30g、党参12g、黄连5g、半夏10g、茯苓30g、绿豆衣30g、大黄12g、丹参30g、熟附子8g、六月雪30g、甘草6g。经常感冒者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腰膝酸痛者加桑寄生15g,炒杜仲15g,牛膝15g强筋壮骨止痛;夜尿清长者加炒山药12g、芡实15g;严重水肿者加泽泻12g,车前子10g,猪苓15g等等。
(2) 湿毒中阻、三焦壅塞兼肝肾阴虚型症状: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物昏花,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盗汗,遗精,月经不调,形瘦纳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以和中解毒、疏理三焦、滋阴补肾法。方药用:紫苏30g、党参10g、黄连5g、半夏10g、茯苓30g、绿豆衣30g、大黄12g、六月雪30g、丹皮8 g、半枝莲30 g、白芍15 g。头晕耳鸣者加怀牛膝12g,何首乌12g;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20g,夜交藤12g;头痛眩晕者加天麻15g、钩藤12g;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龟版各12g。
 (3) 湿毒中阻、三焦壅塞兼肾虚风动型症状:腰膝酸软,骨蒸潮热,口干舌燥,盗汗遗精,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咽喉不利,抽搐,并伴有失眠,舌红少苔,治以扶正解毒、凉血熄风。方用:羚羊角(磨汁)1.5g、广角(磨汁)3g、紫苏15g、黄连10g、黄芩10g、茯苓15g、远志6g、大黄10g、丹参10g、熟附子6g、鲜石菖蒲20g(煎汁与上药和服)。伴有呕吐者加陈皮10g,半夏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10g,生姜5片;伴有呕血者加白芷10g,三七粉5g。若出现肌痉挛,手足抽搐者加牡蛎(先煎)30g。
1.3  CRF治则治法:注重扶正,重视益肾健脾,祛邪排毒,降浊化瘀、清热利湿
由于CRF病变迁延日久,脏腑功能虚损,其中以肝脾肾虚为主,病情逐渐发展而加重。本病涉及五脏六腑多个脏器,病机变化复杂,整个病变过程中以正虚为刚,邪实为目,属虚实夹杂之候,是本虚标实的重症。其病机之本是肾阳衰微,脾阳亏损,肾阴耗竭,肝阳上亢;真阳不足,真阴耗竭,并可阳损及阴,累及心、肝等脏。邪实主要是浊邪壅盛,弥漫三焦,导致气血瘀滞为患。水毒湿浊是贯穿始终之病邪;脾肾虚衰,浊毒潴留是其主要的病理变化;而脾肾两脏则是损害的主要病位,整个病变过程中则以本虚、标实为主要表现。多由外感风邪湿热,内伤情志、饮食劳卷、酒色无度等,致脾肾虚损,脾虚则运化无权,肾虚则开阖失司,日久气损衰惫,分清泌浊失司,浊毒内停壅滞,瘀血阻滞而发诸证。脾、肺、肾三脏功能虚损,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利,均可使水液代谢障碍,而发生水液平衡紊乱导致水湿停聚;水湿蕴蓄不化,日久化热,湿与热合,则形成湿热之证。
“肾主水”,“肾藏精”,内寓真阴真阳,阴虚日久则必伤阳,阳虚则清浊分泌功能减退,导致湿浊留滞;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脾阳亦伤,脾阳虚失其健运,则水谷生化乏源,无以化生精微物质,临床上出现贫血、倦怠、纳呆。此外,中医还有血水同源之古训,《素问·调经论》曰“瘀血不去,其水难成”;《金匮要略》谓“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谓“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所以,脾肾虚损,水湿不得健运而内蕴,因虚致瘀,血水同源,则必浊毒内壅留,血运受阻而瘀滞,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根据CRF的理论基础,脾肾阳虚、正虚邪实是CRF的主要病机。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先天之精乃原之父母的形成生命的原始物质,后天之精是指来源于食物,通过脾胃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升清而布散至肾,肾主封藏而摄纳精气,后天之精下达于肾,以充养先天之精。脾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故治疗CRF,当重视益肾健脾,扶正固本。
以脏腑气血虚弱,尤以脾肾虚衰为主,湿浊邪毒壅阻为标。病变初期,以脾肾气虚兼风寒湿邪多见;病变中期,正虚渐甚,以气阴两虚,浊邪内壅渐重为主;病变后期,脾肾更亏,以脾肾阳虚挟湿热、瘀血、浊毒阻滞更为突出。
CRF患者平素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在风寒湿邪入侵后,机体无力抗争,迅速由表入里化热,与体内湿浊之邪相合酿成湿热。CRF是由于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湿毒潴留所致。辨证大多属脾肾阳虚,正虚邪实。其病机总属各种病因导致肾虚,肾之开阖不利,水湿、秽浊不得外排,积留体内而发病,久则生瘀,正虚邪实是其病机特点。故治疗CRF,当扶正固本,祛邪排毒,降浊化瘀、清热利湿。
1.4  CRF应当积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肾脏进行性损伤和肾功能的逐渐恶化。当肾脏功能损害发展到不能维持机体的内环境平衡时,便会导致身体内毒性代谢产物的积蓄、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综合症状。其病机扑朔迷离,证候错综复杂。其基病机本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实交结互见贯穿于本证发生发展的始终。通常病情稳定时表现为以正虚证侯为主,虚主要表现为阴、阳、气、血不足及五脏六腑的虚损,肾衰进展时或终末期表现以邪实为主或正虚夹杂。并常由于外感或劳累等因素引发本病或至本病迅速加重。主要表现为水肿,高血压,恶心,呕吐,牙龈、鼻腔出血等多系统的症状。早期可以没有感觉,但发展到终末期就会出现少尿,水肿,喘促、心慌等症状,需要肾替代治疗(主要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在疾病的早中期,因为症状不典型,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身体不适,而忽略治疗。事实上,在慢性肾衰的早中期加以干预治疗,会使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减慢,延缓进入肾替代治疗的时间。甚至,有些人的肾功能得以恢复正常。影响肾功能的原因比较多,我们以往的一项临床观察发现,高血压、感染、尿路梗阻、高血糖等都是影响肾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得了慢性肾衰竭,积极就医,可以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治疗,从而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对于慢性肾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根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一方面能起到培护正气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化湿、活血化瘀,祛除体内的代谢产物,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肾功能得以稳定。
1.5  治疗CRF重视饮食调理
导师十分重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饮食调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饮食要求:可把麦淀粉做成面条、饼干、面糊、面饼、蒸饺及各种糕点。以麦淀粉代替部分或大部分主食,减少米、面的摄入量,以使蛋白质摄入总量控制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功能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以达到既减轻肾脏负荷又改善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状况. 给予高碳水化物,适量的脂肪以供给所需之热能。 肾功能衰竭患者该避免一切具有刺激性的调味品、食物、发生水肿的患者该限制盐的摄入。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不能把氮代谢产物正常排出,因此需限制膳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但为了改善病人的蛋白质营养状况,在允许摄入的蛋白质总量内选用适量的蛋、瘦肉、奶类优质蛋白质。 按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肾功能损害程度确定其蛋白质摄入量,一般以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允许摄入的蛋白质总量(大多在20-40克/日)。 
1.6  提倡综合治疗CRF
导师认为中医与西医之间应毫无门户之分,只有取长补短,中医与西医并重,才能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在疾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导师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效果。兼见大便秘结者,常配以中药保留灌肠法,
1.7  重视CRF常规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利尿消肿、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纠正肾性贫血。在低蛋白饮食(LPD)的基础上口服或静脉滴注肾必需氨基酸:成人口服9~23g/d, 静脉滴注250 ml/d,每分钟<15 滴,10天1个疗程。根据病情休息3天后行下1个疗程。口服α-酮酸片,每次4~6片,每天3次,进餐时服用。以促进机体利用尿素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继而与必需氨基酸合成人体蛋白质,达到降低血尿素氮、肌酐、血磷的目的。浮肿、少尿、高血压者,用降压药,利尿药,并限制水、盐摄入。低血钙症可口服(1,25-(oh)2 d3,即罗钙全)等,低血钾症可口服氯化钾缓释片等。肾性贫血用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合用叶酸和补铁。有脱水者应补液。酸中毒轻者,口服碳酸氢钠,酸中毒重者,给予静脉补碱。恶心不适者,口服胃得安、吗叮啉。高尿酸血症者,服用别嘌呤醇。去除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梗阻性肾病等诱发因素。采用常规低盐、优质低蛋白高热量饮食[蛋白摄入0.6~0.8g/(kg·d),热量30cal/(kg·d)],每日适度运动,补充必需氨基酸及支持疗法,控制全身性或肾小球内高压力,以及对症处理及降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利尿消肿、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纠正肾性贫血。
1.8   关注CRF水肿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常出现水肿症状,水肿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其中肾性水肿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若因治疗他病,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须考虑到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做到合理选择品种,合理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菌素等肾毒性药物。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木防己、益母草等亦有一定肾毒性。对水肿病人应避免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及时治疗水肿的严重变证:水肿诸型,久治不愈,或误治失治都可发展成脾肾衰败,或湿浊蕴结不泄,气机逆乱的各种严重变证。若不及时救治,均可危及生命。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若水肿较甚,咳喘较急,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肺;水肿日久,纳食不佳,四肢无力,苔腻身重者,病变部位多在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耳鸣眼花者,病变部位多在肾;水肿下肢明显,心悸怔忡,胸闷烦躁,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部位多在心。瘀血可致水肿,对于瘀血之水肿,活血化瘀利水法,往往是提高水肿疗效的重要环节。湿热瘀积之水肿,治以清热利湿、祛瘀利水。活血化瘀之中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抗缺血缺氧,抑制抗体产生等作用。对于各种心脏病心衰、肝硬化、肾衰所致水肿,效果良好。过用利水药容易伤正,要注意调补脾胃,以善其后。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逐水峻药应慎用。
1.9   老年肾衰注意点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本虚常表现为脾肾阳(气)虚,老年人脏腑气血日益亏损,尤以肾气虚损为甚。肾气亏损,各脏腑组织失于温煦,而出现肾阳式微之征。同时在虚证的基础上多夹有瘀血、水湿、湿浊、痰湿等证。我们临床观察脾肾气虚是慢肾衰最常见的证型。由于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缓慢,病程冗长,“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不论是气虚或阴虚,往往由于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多可合并气阴两虚。且老年慢性肾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合并血瘀的证侯。老年肾功能衰竭气阴不足也较常见。就脾肾气虚而言,肾气虚不能温煦脾气,脾气虚损则湿阻于内,其本是脾肾气虚,其标是湿阻及蕴热,如再兼夹多种邪实,如湿浊、瘀血等,必然使慢肾衰的病机更加复杂。诸种邪实的由来,则是或为外来(外感),或由内生,不外湿、痰、瘀、浊、毒等邪。由于脾肾气,脾气虚不能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敷布,肾失其正常化气行水、升清降浊之职,则水湿内停,致气机升降失司,三焦阻遏,浊毒壅滞。水湿内停,“水病及血”,加之“久病伤络”,终致络阻血瘀;亦可由于脾失健运,肾失温化,以致水湿内生,聚湿成痰,朱丹溪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痰浊或壅滞于肺,或蒙蔽心窍,或停留于胃等,从而形成多种慢性肾衰的临床表现。若肝肾阴虚,则致阳亢、内风、毒热,更伤阴津;若阴阳两虚,或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致阴阳两损,则病机变化更为复杂,导致各种变证发生,促使病情恶化。邪实加重正虚,正虚又生邪实,如此恶性循环,终至邪实泛滥,正气不支,本病若治不得法,则预后不佳。老年慢性肾衰临床以脾肾气虚证型多见。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疲倦乏力,甚至恶寒怕冷,并多见腰膝酸软,纳呆腹胀,口淡无味等。同时老年肾功能衰竭的并发症较多,多数患者在长期疾病过程中并发较为严重的贫血,心衰等。
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和防止慢性肾衰病情恶化的首要因素。但由于老年慢性肾衰临床表现多样,病程持续较长,且在早期无特定症状,多隐匿起病,故老年慢性肾衰多无明显发病规律。如果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则需要根据其病情不同,分阶段而采取中医一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甚或肾功能衰竭期,多可以采取保守疗法。即使用中医辩证论治,并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采用适当的降压,补充钙剂,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的前提下,使用灌肠等外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